國際能源形勢嚴峻。從2012年到2035年,全球能源需求將增長三分之一以上,其中,60%的需求增長來自中國、印度和中東地區。應對不斷增長的世界能源需求,使世界適應氣候變化的目標,節能減排成為必然的選擇,建筑節能也不例外。
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努力建設生態文明的美好家園。加大節能減排力度,控制能源消費總量。2014年能源消耗強度要降低3.9%以上,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排放量都要減少2%,要實施建筑能效提升和節能產品惠民工程。
可見,節能減排已被提到了重中之重。記者在采訪著名建筑節能專家、廣東省建筑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楊仕超時,他指出,目前許多城市霧霾嚴重,加上國際壓力大,因此節能減排成為頭等大事。而作為廣東,在節能減排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下一步,對于建筑的節能減排,將實行硬指標來大力推進。他同時強調,節能減排,關鍵是要看落實。
節能減排,形勢嚴峻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參加國通過《京都協議書》,中國為簽署國,提出到2015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到0.869噸標準煤,比2010年下降16%,比2005年下降32%的目標。建筑能耗已經接近全國能耗總量的30%,而且消耗的是以電為主的高品位能源,建筑節能任務將更重,產生的綜合節能效果將更好。
當前,實現節能減排目標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2006年以來,全國上下加強了節能減排工作,國務院發布了加強節能工作的決定,制定了促進節能減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區、各部門相繼做出了工作部署,節能減排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但在2007年,工業特別是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增長過快,占全國工業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近70%的電力、鋼鐵、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六大行業增長20.6%,同比加快6.6個百分點。 “十一五”節能減排的總體目標也將難以實現。
2013年上半年,經濟平穩但錯綜復雜,高耗能產品產量和高耗能行業能源消費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對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形成較大壓力,大氣霧霾問題突出,節能減排形勢嚴峻。同時,大力推進節能減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將為節能環保產業創造巨大的市場需求和發展潛力。節能環保產業發展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潛力巨大,可以大有作為。
“十一五”期間,國家把節能減排作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重要途徑。圍繞節能減排工作對科技創新的需求,科技部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實施了節能減排科技專項行動和節能減排全民科技行動,累計安排項目研發經費超過100億元,有力地推進了關鍵技術研發、產業化示范和推廣應用,科技進步對節能減排貢獻率顯著提升。
“十二五”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約束的矛盾日益凸顯,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對節能減排的要求日益迫切。與此同時,國際上圍繞能源安全與氣候變化的博弈愈發激烈,綠色貿易壁壘日益突出,發達國家紛紛搶占節能環保、新能源和低碳技術等未來發展制高點。
面臨新的形勢,節能減排科技創新工作也存在了突出的問題,據科技部分析,在科技創新方面,部分高效節能減排核心技術和關鍵裝備尚未完全掌握,一些自主研發的節能環保裝備性能和效率不高;技術集成不夠,裝備成套化、系列化、標準化水平低,難以提供系統性解決方案;一些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尚未形成,科技創新對重點行業轉型升級和區域節能減排效果不顯著;另外鼓勵科技創新和成果產業化的配套政策不健全,技術服務推廣市場機制亟待完善。因此,科技創新和核心技術的掌握和運用,成為推進節能減排的動力。科技部提出,出現的這些問題,都要求我們必須加快核心技術突破以及關鍵技術集成,大規模推廣應用節能減排新裝備和新產品,進一步依靠科技創新推進節能減排。
在我國,建筑能耗占總能耗的27%以上,而且還在以每年1個百分點的速度增加。建設部統計數字顯示,我國每年城鄉建設新建房屋建筑面積近20億平方米,其中80%以上為高能耗建筑;既有建筑近400億平方米,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建筑能耗占全國總能耗的比例將從現在的27.6%快速上升到33%以上。我國新建建筑已經基本實現按節能標準設計,比例高達95.7%,而施工階段執行節能設計標準的比例僅為53.8%。
國家統計局的初步統計數據表明,我國能源消費總量仍然龐大,節能減排形勢依然嚴峻。
攻關綠色建筑共性技術,推動節能減排
節能減排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而建筑歷來是碳排放和能耗大戶。專家分析指出,目前建筑能耗已占我國城市能耗的四成,對于城市林立的第一經濟大省廣東來說,發展綠色建筑將成為我省推進節能減排、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美麗廣東的重大戰略之一。2013年,廣東省政府發布《廣東省綠色建筑行動實施方案》,吹響了建筑節能減排的沖鋒號。
日前,科技部也出臺了《2014-2015年節能減排科技專項行動方案》,明確提出至2015年末,科技創新對國家實現節能減排目標的支撐能力明顯增強,自主知識產權節能減排技術和裝備體系初步形成,節能減排相關技術標準與規范體系進一步完善,節能減排科技創新與服務能力體系初步建立,節能減排技術推廣應用形成規模效應。
其中要求突破共性和關鍵技術150項,相關關鍵設備能效提高10%以上,制修訂國家或行業技術標準100項。在重點行業組織推廣先進適用技術300項,實施節能減排重大技術示范工程100項,應用普及率提高30%。 建設20個國家節能減排科技創新示范基地,具備技術創新、集成服務和產業化推廣能力。形成節能減排相關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20個以上,形成一批節能減排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創新團隊,完善國家節能減排技術服務平臺。
在行動方案中,重點任務就是要加快節能減排關鍵共性技術研發。節能減排關鍵共性技術攻關重點就是要在工業領域、能源領域、交通領域、農業領域、綠色建筑領域、資源環境領域等領域的攻關,加強節能減排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
據楊仕超介紹,共性技術,就是大家都能拿來用的技術,而不是專利技術,在南方來說,如自然通風、遮陽、,隔熱技術、空調節能,節水技術,能源監管控制等,這些都是共性技術。如果是某一個建筑使用的技術,就不能叫共性技術。就廣東而言,共性技術的發展不錯,許多節能減排的技術都已經成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行動方案中,對于綠色建筑領域來說,則要求重點突破新型節能保溫一體化結構體系、圍護結構與通風遮陽建筑一體化產品、高強鋼筋性能優化及生產技術研究、高效新型玻璃及門窗幕墻產業化技術、新型建筑供暖與空調設備系統、新型冷熱量輸配系統、可再生能源與建筑一體化利用技術、公共機構等建筑用能管理與節能優化技術、既有建筑節能和綠色化改造技術、建筑工業化設計生產與施工技術、建筑垃圾資源化循環利用技術。
據楊仕超介紹,在我省出臺的《廣東省綠色建筑行動實施方案》中,也明確了要加快綠色建筑共性和關鍵技術研發,加強綠色建筑技術標準規范研究,開展綠色建筑技術的集成示范,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建設綠色建筑工程技術中心。編制綠色建筑重點技術推廣目錄,加大綠色低碳技術與產品的宣傳推廣力度。
另外對于節能減排,我省還制定了一些專項的方案。在資金方面,還開設了省級環保專項資金,由省環境保護廳會同省財政廳安排用于環境保護的財政專項資金。2013年,省級環保專項資金重點支持一些減排項目:對污染減排“以獎促減”項目,對欠發達地區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水泥行業脫硝工程以及規模化禽畜養殖污染減排工程等重點領域通過省級財政資金給予一定獎勵,“以獎促減”推進我省污染減排。在水質保護項目上,重點支持經濟欠發達地區列入《南粵水更清行動計劃(2012~2020年)》及省掛牌督辦的重點流域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及集中飲用水源地保護項目。其中,重點流域環境綜合整治項目支持的建設內容主要包括截污管網完善工程、清淤和水生態功能恢復等工程;集中飲用水源地保護項目重點支持市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建設,建設內容主要包括水源地周邊農村生活污染治理工程、污染源整治工程、水庫一級支流污染整治工程、水庫的富營養化生態治理工程、水源保護區隔離防護工程、飲用水源地標識與警告設施建設等。對重金屬污染防治項目、固體廢物處理處置工程、重點企業污染治理項目、環境綜合整治項目等都予以專項資金。
節能減排,關鍵還是要抓落實
去年我省出臺了《廣東省綠色建筑行動實施方案》,我省的綠色建筑行動步伐逐漸加快。方案中,合理確定符合我省實際的綠色建筑發展技術路線,建立健全綠色建筑標準體系,以政府投資建筑、保障性住房、大型公共建筑(單體建筑面積在2萬平方米以上)為重點,逐步推行綠色建筑標準,切實提高綠色建筑在全省新建建筑中的比重。從2014年1月1日起,新建大型公共建筑、政府投資新建的公共建筑以及廣州、深圳市新建的保障性住房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從2017年1月1日起,全省新建保障性住房全部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廣州、深圳市實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定額管理。到“十二五”期末,全省累計建成綠色建筑4000萬平方米以上,建設10個以上的綠色生態城(園)區。到2020年底,綠色建筑占全省新建建筑比重力爭達到30%以上,建筑建造和使用過程的能源資源消耗水平接近或達到同期發達國家水平,公共建筑全面實行能耗定額管理。
另外還規定,要加強新建建筑節能工作。 嚴格執行工程建設節能強制性標準,提高設計、施工階段建筑節能標準的執行率,力爭到“十二五”期末執行率達到100%.大力推廣綠色設計、綠色施工,廣泛采用自然通風、遮陽等技術,引導新建建筑由以節能為主向綠色建筑發展方向轉變;研究制訂我省建筑節能標準實施細則和綠色建筑設計標準,全面推進綠色建筑建設。到2020年底,全省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力爭達到30%以上;研究制訂新建建筑用電指標相關技術指引,逐步推行新建建筑用電指標限制制度,每年選擇1—2個城市開展試點,降低建筑空調、照明等設備系統的配電容量。
據楊仕超介紹,對于建筑的節能減排,廣東省做了許多調查,也做了很多工作。現在已經有了試點,在東莞、惠州等城市進行了試點。廣州也在做前期的工作,也將成為試點城市之一。而對于建筑的節能減排,下一步將有硬指標。比如,一塊地的建設,要規定用電量,規定配電指標,就是說,每塊地建設的配電指標要明確,如果要增容,要自己節約,才能增加設備。因此,要制定和出臺《用地用電指標》的標準,每棟建筑完全按照指標來進行配電。楊仕超說,如果制定的硬指標能夠強制執行,那么對于節能減排發揮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