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剛過,持續近一周的重度霧霾籠罩了大半個中國,環境污染問題再次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2月25日,北京多家建設行業從業單位與北京城管部門簽訂了《落實綠色施工自律承諾書》,存在施工揚塵、道路遺撒等造成大氣污染違法問題嚴重、整改不力的企業將面臨停止招投標資格等處罰,所有在京從事建筑開發、施工和建筑垃圾運輸的企業都在監管之列。據悉,2013年以來,在霧霾的侵襲之下,各地陸續出臺政策,大力治理環境污染,推進綠色建筑發展的相關政策也紛紛落地。截至2013年年底,已正式發布地方層面的綠色建筑行動方案的省市達20個。持續的霧霾引發的“鯰魚效應”,使建筑業加快了“綠色行動”的步伐。
強制和激勵是綠色建筑推進的最大動力
綠色建筑涉及3個概念:一是綠色施工,即施工現場做到少揚塵、少排放污水、少用建材等;二是建筑中多用可再生能源,節能保溫,目標是建筑智能化;三是推廣新型建筑工業化。
在目前綠色建筑的發展中,政府政策強制和激勵依然是綠色建筑發展的重要方式之一。2013年年初,國務院轉發發改委和住房城鄉建設部《綠色建筑行動方案》的通知,要求在城鎮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改造中“嚴格落實強制性節能標準”,并設定了“十二五”期間的量化目標。同時明確了“對達到國家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二星級及以上的建筑給予財政資金獎勵”等一系列激勵政策。在這一政策指導下,各地相繼頒布綠色建筑行動方案,在對所在地綠色建筑發展制定量化目標的同時,也以政策、財政激勵等形式鼓勵企業發展綠色建筑。
而對企業而言,一方面,擺脫傳統粗放型、勞動密集型、高污染型發展模式,轉向集約、高效、綠色環保的發展模式是企業自身發展的要求,也是企業背負的社會責任;另一方面,企業具有追逐利潤的本性,在綠色建筑尚未被人們廣泛接受且成本相對較高的情況下,向綠色低碳轉型將與自身利益相悖。所以,在強制之外,建筑業需要真正的“鯰魚”,喚醒全行業向綠色、低碳方向轉型。
大型建筑企業或將是綠色建筑的主導者
2013年,北京、天津、上海、湖北等七省市正式啟動碳交易試點工作,這被認為是中國推進節能減排、建立市場機制和推動經濟轉型過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根據計劃,2015年中國將全面啟動全國性碳交易系統。而正是在去年底,中國建筑業第一筆碳交易成交:中節能綠碳(北京)公司出資購買了某地產旗下公司每年1000噸碳排放指標(配額)。這給建筑企業的啟示是:有實力的、有戰略眼光的大型建筑企業已經在綠色建筑領域搶占了制高點,且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包括遠大住工、萬科、方興地產等大型建筑企業已經在這個領域走了很遠。
據統計,截至2012年底,我國三級以上建筑企業共有7.6萬余家,其它小型建筑企業更是多如牛毛。眾所周知,建筑的碳排放量占社會總排放量的比例非常高。對于很多建筑企業來說,如何從低端、高耗、產能過剩的發展模式向綠色、低碳的發展模式轉型已經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如何轉、如何更快地趕上先行者的問題。
這里提出碳交易更多地只是提供一種假設——“強制和激勵”之外的一種假設。假設的意義在于提醒人們:如果規則改變了,企業是否還能很好地生存下去?霧霾給我們帶來的“好處”是——提供了一個被迫改變的理由,而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機遇。
上一篇:各地掀起綠色建材熱
下一篇:廣東吹響建筑節能減排沖鋒號